English

《镇江沦陷记》 及1946年手稿的真实命运

1999-11-19 来源:光明日报 嵇钧生 我有话说

由镇江人张怿伯记述的《镇江沦陷记》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重新面世。这本由中国人自己实录的日寇罪行录,忠实地记载了日寇于1937年12月8日侵占江苏省省会镇江时,进行的残酷屠城的罪行。作者当时即冒着生命危险自费出版,先后3次印刷4000册,寄往全国各地,起到了揭露日寇暴行,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作用。

本版今年8月20日摘登铁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槌下硝烟———中国拍卖全景》一书有关《镇江沦陷记》手稿命运的文章后,收到了嵇钧生同志的来信,对其中的一些谬误和失实之处提出批评,为了澄清事实,现摘登即将出版的《镇江沦陷记》中有关文稿“《镇江沦陷记》及1946年手稿的真实命运”一文,以飨读者,以正视听。

(一)

1998年5月8日下午,在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中国书店三楼,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场人声沸腾,座无虚席,98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将在这里举行。当拍卖第221项拍品时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从底价8000元开始,竞价几乎毫无停顿地递增,8200,8500,8800,9000,9500,1万,1万,1万2,1万5,…2万,…3万,4万,……,8万……,9万……,10万,竞拍牌此起彼落,顷刻之间,价格竟提高了10多倍。10万,11万,11万5000元。终于在拍卖师宣布“最后一次”的短暂停顿后,一槌定音,拍品有了新的主人。剧烈竞争的场面差不多持续了10分钟!

(二)

这部引起轰动的第221号拍品就是镇江人张怿伯在1946年手书的他本人在1938年自费出版的《镇江沦陷记》稿本。1937年12月8日,在日寇占领当时的江苏省省会镇江时,张怿伯一笔一笔地记下了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日寇罪行,并且不顾安危,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自费出版,免费邮寄。当时全国各地索要人的来信堆积盈尺,“三次刊印4000册,邮寄上海、苏北各地,并远至湘、鄂、川、滇、桂等省”,可见影响之大。张怿伯在书中写道:“敌军在南京暴行,由外人传出不少消息,报纸叠有记载,世人多已知晓。至敌军在镇种种暴行,亦殊不亚于南京,但消息传布于外者,却甚少。”鉴于日寇在镇江的罪行未能及时被揭露,因此他写成此书。号召民众奋起抗战,说明“此小册子,系由作者付印,并非书坊出版,敬谨送阅,不取代价,并贴邮票寄出,唯一愿望,在将个人经历,忠实报道于社会,以求增强抗战意识,激发敌忾同仇。”

作者在补白处和末页上写了“国仇家恨,永志不忘。”“吾国春秋大义,有九世复仇之古训,又曰:‘为国复仇,虽百世可也。’”“我们对于日本的深仇大恨,过去、现在,真书不尽。这次再不彻底雪耻争存,还想同他妥协么?抗战到底,胜不用说,即使战败,忠义正气,与天地长存,民族精神不死,将来仍会复国。如果中途屈服,弃战言和,甘心做亡国奴,志气消沉,虽生犹死,那就永无复国之望,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永远堕下了十八层阿鼻地狱。诸位试看这本小册子上所载,不过一时间一地方的痛史,亡国滋味,还不已够尝么!”字字句句,铿锵有声。民族气节,爱国精神,跃然纸上。说明当时的中国人民决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1992年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曾和镇江市档案馆联合整理出版了《镇江沦陷记》,以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依据的蓝本就是张怿伯当年藏在家乡苏北樊川地窖中的一册样书,解放后作为档案资料交给档案馆保存下来。然而这本重要历史资料的出版,似乎当时并未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三)

当《镇江沦陷记》46年手稿即将拍卖的消息传到镇江时,时间只有10天了。对镇江来说,这部手稿并非1938年原件,而他们已保有1938年出版的《镇江沦陷记》原书,还有同样是揭露日寇罪行的《守厂记》及《焦山沦陷记》等历史资料。日寇在镇江的罪行早已实录在案,证据是销毁不了的。但是,如果能将手稿留在镇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仍不失为一部重要教材。为此,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镇江电视台发起了社会捐款活动。他们在新闻节目中制作了广告和专题节目,每日多次滚动播出。镇江和南京的一些报纸纷纷跟踪报道。很快第一笔捐款送到电视台,那是一家并不大的企业的员工们的心意。接着民众、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也都纷纷解囊,连许多小学生也参加了捐款活动。甚至一位当年在镇江生活过的香港同胞,在回上海时偶然得知此事,也托人捐款表示心意。在《镇江沦陷记》中记载的当年校舍被日寇完全烧毁的镇江穆源小学以及其它一些学校的师生,开展了集体捐款,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捐款活动本身成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虽然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掀起了高潮,但终因时间过于急促,费用的准备受到了影响。镇江电视台考虑,按照一般拍卖情况预计,最后费用最高也不至于超过底价(8000元)的10—12倍,即不会超过10万元,由此确定费用目标。并且决定,如果经费筹集不足,电视台将负责补足其余部分。同时因为事先的新闻炒作已引起了外界的广泛注意,甚至有日本人来索要资料,为此不得不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此,在当时还没有找到《镇江沦陷记》作者后人的情况下,镇江方面曾请笔者和拍卖公司交涉,请拍卖公司协助与持有人联系,希望持有人考虑手稿并非一般文物和商品,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作者的纪念和对后人的教育中,希望能使之回归镇江。当前百姓生活并不富裕,请能珍惜代表民心的社会筹款的“含金量”。因此最好在遵循拍卖法的前提下,持有人直接以高于底价的适当价格转让给镇江,这样既保证了持有人的利益和商家的收益,也不致因价格过高而流入外人之手。这样做,镇江人民将会记住和感激他们。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手稿仍然被推向了拍卖场。镇江电视台派了三名得力人员参加竞拍,尽管已出价到十万元以上,但却有一位对手始终以志在必得的气势不断提价。在竞拍了几十个回合后,镇江电视台方面考虑,显然,新闻炒作起了重要作用,但对手既然是中国人,手稿仍将保存在国人手中,于是决定放弃竞购,由对方以高于底价约15倍的价格购走。

新闻界立刻对这位得主进行了采访,这位当时不愿透露身份的宋先生表示,他购买这部手稿是因为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罪证。他说曾经有过一部描写德国法西斯罪行的影片“辛德勒名单”,那么在适当的时候,也许有可能编一部揭露日寇侵略中国,关于镇江沦陷的影视片。当镇江电视台记者介绍,镇江人民为了使这部手稿能返回镇江,曾进行广泛的社会捐款活动,询问宋先生将来有没有可能将这部手稿转让给镇江时,宋先生在片刻思考之后,慷慨地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当问及此手稿有无可能会流失到国外,到了外国人手中时,宋先生说,有可能送到国外,但其目的将是为了展览,而不是出卖。

我们后来知道,这位宋先生是一位著名革命家的后代,因此我们可以相信他的善意。同时,更会使镇江人放心的是,当国家文物局获知手抄稿的具体情况后,已指示北京文物局发出通知,“中国书店98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拍卖的《镇江沦陷记》拍品属革命文物,严禁出境。”

(四)

据笔者所知,虽然镇江方面对手稿未能回到镇江而深感遗憾,但它毕竟仍留存在了中国人的手里。同时,又得到国家法令的保护,因此关键问题是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

事实上,镇江已经这样做了。由于镇江档案馆除存有1938年当时出版的《镇江沦陷记》印刷本外,还保有一本张怿伯当年写的同样是记录日寇罪行的实录《守厂纪》。此外还保有一些其他人在早年写的关于镇江沦陷时日寇罪行的实录。因此1946年原稿未能回归,对于镇江和全国人民了解日寇罪行,以及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无直接影响。为了发挥和颂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使镇江人不忘镇江在历史上曾先后被英国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并大肆屠杀的惨痛历史,有关方面在北固山烈士陵园建立了“警世碑”。

手抄稿拍卖后,笔者见到了非常关心此事的著名出版家、镇江人范用先生。他目前保有除镇江档案馆外的另一本1938年出版的《镇江沦陷记》。这是当年4000册中已经发现的现存两本书之一,十分珍贵。范用先生表示他珍藏的这本书不会送到拍卖场。但由于镇江已有了一本,他这本将在适当的时候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供学者研究之用,以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顺便记一笔,在拍卖场的一个角落里,笔者看到,那位事先详细询问过有关资料的日本人士确实来了,但他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参加竞拍。但愿拍卖场中中国人竞拍时的激情会震撼他的良知。

同时笔者在事后获悉,那位扬州的手抄稿持有者是扬州中国书店的法人代表,他亲临了拍卖现场,并在拍卖成功后,迅即离去,回避了新闻界的现场采访。但在后来记者在扬州的跟踪采访中,他透露,他们是80年代在当地征集到这部手抄稿的。但他拒绝透露他们是从何人手中征集到的。他也没有说明,也许根本不知道,这部张怿伯手稿是如何流失到扬州,落到非张氏后人的手中的。至少在目前,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时隔一年,今年8月,一本叫做《槌下硝烟—中国拍卖全景》(铁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书,记载了关于《镇江沦陷记》手稿拍卖的过程,然而其中基本内容却是严重失实的。作为从宣传、动员、拍卖以至采访的全过程当事人,笔者不得不撰文重新回顾《镇江沦陷记》的故事和真实的手稿命运,以正视听。同时,笔者要高兴地告诉广大读者,《镇江沦陷记》及其它关于镇江沦陷时日寇的侵略罪行实录已汇编成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而本文的主要内容也将被收入其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